3月14日,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特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陆卫研究员来校做客萨本栋讲坛192期。陆卫研究员是我国半导体光电子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空间红外探测技术的创新研究,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次讲座以“空间应用红外探测器:从量子到操控”为主题,吸引了学院师生及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共同探讨红外光电子学的前沿进展与突破。本次讲坛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陈理想教授主持。

陈理想教授主持
陆卫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空间红外探测器作为大国“太空竞赛”中的核心技术,长期以来面临国际技术封锁与禁运。面对这一挑战,我国科研团队另辟蹊径,从量子探测机理出发,突破传统非局域操控路径,开创了局域化操控的全新技术方向。他重点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发的“空间红外量子阱高光谱型焦平面器件”——该成果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高灵敏度红外探测难题,成功应用于我国空间载荷,被评价为“开辟了探测识别新路径”,为国家太空战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陆卫研究员作报告,生动阐释了红外量子阱器件的设计原理与操控机制
报告现场气氛活跃,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围绕报告中提到红外量子阱器件的实际操控机制等相关话题与陆卫研究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现场师生就器件微型化、技术产业化等问题与陆教授展开深入探讨
主讲人简介:
陆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激光专业,1988年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89年作为德国洪堡学者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学习工作。曾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的负责人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半导体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形成了从机理到器件再应用于空间的全创新链上的系统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1),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排名1)。发表SCI论文361余篇,被他引1555次,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