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介观加工技术推动医学与柔性光电子器件的发展
柔性介观加工技术推动医学与柔性光电子器件的发展 高精度天然聚合物微纳米结构在细胞培养,再生医学,生物电子学,组织工程,可降解植入和光子学等领域具有重要运用前景。常用的微纳米制备工艺通常可分为两类-“自上而下”的刻蚀技术和“自下而上”自组装的技术。其中,光刻加工技术是微细制造领域应用较早并仍被广泛采用的一类微制造技术。该技术可通过非接触方式直接制备高空间分辨率图案,防止接触污染,并且不需要高温高压...
2019-05-20柔性介观加工技术推动医学与柔性光电子器件的发展 高精度天然聚合物微纳米结构在细胞培养,再生医学,生物电子学,组织工程,可降解植入和光子学等领域具有重要运用前景。常用的微纳米制备工艺通常可分为两类-“自上而下”的刻蚀技术和“自下而上”自组装的技术。其中,光刻加工技术是微细制造领域应用较早并仍被广泛采用的一类微制造技术。该技术可通过非接触方式直接制备高空间分辨率图案,防止接触污染,并且不需要高温高压...
2019-05-20高精度天然聚合物微纳米结构在细胞培养,再生医学,生物电子学,组织工程,可降解植入和光子学等领域具有重要运用前景。常用的微纳米制备工艺通常可分为两类-“自上而下”的刻蚀技术和“自下而上”自组装的技术。其中,光刻加工技术是微细制造领域应用较早并仍被广泛采用的一类微制造技术。该技术可通过非接触方式直接制备高空间分辨率图案,防止接触污染,并且不需要高温高压和模具。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从羊毛提取的羊毛角...
2019-05-15北京时间4月10日晚9时,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成功获得了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室女座星系团中心星系Messier 87(M87)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照片。并测定该黑洞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65亿倍。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捕获超大质量黑洞的直接视觉证据。EHT是一个通过国际合作而实现的、由八个地面射电望远镜组成的观测阵列,旨在通过形成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来捕捉黑洞的图像。M87中心黑洞照片(摘...
2019-04-122019年1月28日,Small在线刊登了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向阳教授和郭文熹副教授的关于蛋白质基传感器检测人体运动的研究成果(A Biodegradable and Stretchable Protein-Based Sensor as Artificial Electronic Skin for Human Motion Detection).电子皮肤传感器由于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人机接口、人体健康检测、生物医学工程、运动检测等,近年来迅速成为材料科学和传感器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然而,在现有技...
2019-04-10CRISPR-Cas9体系作为当前最热门的基因编辑工具,在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CRISPR-Cas9体系本身具有脱靶效应,如何利用CRISPR-Cas9体系进行精准治疗仍然是一大难题。 目前基于CRISPR-Cas9的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靶向递送来实现的,一般是以病毒作为载体,而这些病毒载体可能会引发宿主细胞内部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化,因此在临床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近年来,一些非病毒载体的也被开发并被用于CRIS...
2019-04-10最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陈理想教授团队在光场调控及量子模式识别技术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 “Structured-pump-enabled quantum pattern recognition”于 2019年3月26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DOI: 10.1103/PhysRevLett.122.123901),并被编辑遴选为Editors’ Suggestion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主页推荐介绍,同时美国物理学会(APS)网站Physics也以“Face Recogniti...
2019-04-04我院侯旭教授课题组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科研成果:曲率驱动的动态纳米限域空间中反常离子输运行为研究动态纳米限域空间中的物质输运研究与人类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疾病感染以及柔性纳流控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受尺寸效应,空间位阻,短程作用力等相关因素影响。什么样的因素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一直是一个争议,特别是在动态变化的纳米限域空间,受到材料选择和检测极限的限制,其对物质的输运调控机制尚未清晰。近来,厦门大学物...
2019-01-15我院软物质研究院郭文熹副教授在Nano Energy发表科研成果:柔性超薄光能转化-存储一体化器件 随着小型、可携带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其户外供能问题日益成为科学研究和制造技术研发的热点。 这些电子器件大多自身功耗较低,但是都必须携带电源。因此,开发可以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并进行高效原位存储的自驱动技术是可携带自主电源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来,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郭文熹副教授借鉴植物叶片的光合作...
2018-11-20近日厦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志森助理教授在Chem. Soc. Rev.期刊,发表题为“Control of ice nucleation: freezing and antifreeze strategies”的综述论文。水结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自然气候到人类社会,从经济到医药行业,水结冰都大大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日常活动。如果南北极的冰都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十几米,人类文明,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在高空飞行的飞机,在机身或机翼上的结冰,将造以...
2018-11-20时 间:2018年11月16日(周五)下午13:30地 点:物理大楼552主 讲 人:缪峰 教授研究方向:二维材料的电子输运研究缪峰,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二维材料的电子输运研究,以及它们在信息器件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总...
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