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阳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yangsun@xmu.edu.cn
物理大楼 673
计算凝聚态物理、统计物理与地球科学交叉领域:主要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机器学习等手段,开发理论模型和算法,研究物质在各类压力、温度和应力条件下的结构与相变过程。研究包括地球与行星深部结构和演化、相变机制、材料预测等问题。
孙志军
教授
sunzj@xmu.edu.cn
物理楼 412
微纳光学;光电功能器件与系统
王惠琼
教授
hqwang@xmu.edu.cn
物理楼 408
功能氧化物、界面物理、同步辐射
王茂原
副教授 \ 博士生导师
mywang@xmu.edu.cn
物理大楼 530
拓扑材料物性研究的方法发展与计算模拟,凝聚态理论
王其星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phyqxw@xmu.edu.cn
物理楼 532
低维半导体物性调控、光电器件、类脑神经突触存算一体器件
王行之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xzwang@xmu.edu.cn
物理大楼 641
半导体光学;二维磁性材料;纳米光电器件;自旋电子学
文玉华
教授
yhwen@xmu.edu.cn
物理楼 548
(1)纳米结构的热学,力学与电子性质; (2)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第一性原理计算; (3)晶体的熔化,形核与生长; (4)纳米力学,物理力学。
吴建洋
教授
jianyang@xmu.edu.cn
物理大楼 603
非常规能源力学;可燃冰开采关键物理问题;微纳材料力与热学;机器学习与分子模拟
吴顺情
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wsq@xmu.edu.cn
物理大楼 563
计算凝聚态物理、计算物质科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材料物理、地球与行星深部物质、计算凝聚态物理方法、新材料预测与设计。
吴雅苹
教授
ypwu@xmu.edu.cn
物理大楼 635
1.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器件 2.新型量子结构与器件应用 3.石墨烯及类石墨烯二维材料 4.表面界面物理、自旋电子学
吴志明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zmwu@xmu.edu.cn
物理大楼 410
二维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宽禁带半导体功率电子器件、新型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旋光二极管、表面物理以及自旋输运
徐俊
教授
xujun@xmu.edu.cn
物理楼 621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二维黑磷烯杂化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的制备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光电催化电极材料
许清池
副教授 \ 博士生导师
xuqingchi@xmu.edu.cn
物理大楼 653
锂电池、光/电催化、原位拉曼、尾矿资源化
张荣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rzhangxmu@xmu.edu.cn
研究方向: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长期致力于半导体新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宽禁带半导体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研究课题。在解决基础物理问题、攻克材料制备难题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新型高性能紫外探测和固态光源器件,开拓高灵敏空天日盲紫外探测成像等重要应用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造性成就,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工作受到国际学术同行高度重视和评价。授权发明专利136件(国际9件),发表SCI论文478篇(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被SCI论文他引近万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1,201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2,2004)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排2,1999)各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8)、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均排1)。长期担任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专家组成员,并在该领域重要国际会议长期任职,对推动我国宽禁带半导体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培养建设了包含十余位国家级人才的创新团队,践行产教融合,培养国家急需人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1,2022)、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项,为电子信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杨志林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zlyang@xmu.edu.cn
物理大楼639
纳米光子学,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表界面增强光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