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徐俊教授课题组在基于黑磷烯的电子问题上综述了其稳定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章以“Electron Matters: Recent Advances in Passiv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Black Phosphorus”为题,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2005924)。该篇综述为庆祝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专刊论文之一。
黑磷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由于其可调节的带隙、合适的载流子迁移率和开/关比、以及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使其在场效应晶体管、电池、催化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磷原子的电子排布,在黑磷烯结构中每个磷原子都拥有一对孤对电子。该孤对电子赋予了黑磷烯高的反应活性,这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然而,从另一角度讲,黑磷烯也可以作为电子供体来改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同时也有利于构建黑磷烯的杂化材料。该综述系统总结了功能化材料利用和黑磷烯孤对电子相互作用来增强其稳定性和促进其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机理,提出了部分电子转移和全部电子转移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黑磷烯作为电子供体在实际应用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对未来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徐俊课题组近几年来一直从事增强黑磷烯稳定性及性能方面的研究。该课题组首先基于调控功能化材料和黑磷烯孤对电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增强该类材料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黑磷烯杂化材料能够促进其在电催化和光催化领域的性能与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Sci. Adv. 2020, 6, eabb4359;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10; Adv. Funct. Mater. 2020, 2002232; Adv. Sci. 2019, 1901991; Small 2017, 13, 1603589; J. Energy Chem. 2021, 53, 185-191.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刘晓,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徐俊教授与材料学院翁建教授。本研究工作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厦门大学校长基金以及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