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何佳清教授受邀莅临厦门大学,为师生带来题为“Decouple Electron and Phonon Transport for High-Performance Thermoelectrics”的萨本栋讲坛第197期。讲座聚焦热电材料领域的前沿进展,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解耦电子与声子传输突破热电性能瓶颈,为清洁能源转换技术提供新思路。本次讲座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贺达海教授主持。
贺达海教授主持
热电材料能够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在余热回收、温差发电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然而,其性能长期以来受限于电子与声子传输的强耦合关系。何佳清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热电材料的性能(ZT)由材料固有的电导率、Seebeck系数和热导率共同决定,但这些参数强烈的耦合在一起,使得收获高ZT值成为巨大挑战。传统策略往往单独调控电学或热学性质,但何教授团队通过创新性研究提出:通过陷阱空穴释放、能带收敛工程提升功率因子,并引入全尺度缺陷、高熵效应及量子间隙等手段抑制热导率,为ZT值的突破提供了普适性方法。
讲座中,何教授以三种典型材料体系为例,展示了纳米结构设计与多尺度缺陷调控对热电性能的显著提升。他还特别强调,先进电子显微技术在揭示材料微观结构、成分与性能关联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几种先进显微方法,例如几何相位分析法、纳米束衍射技术、电子全息技术等等,都使全方位揭示样品的应变场成为可能。透射电子显微镜可精准解析材料的分级结构与缺陷分布,为优化材料设计提供直接实验依据。
何佳清教授在报告现场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围绕几种有效的部分解耦方法来优化热电材料的性能的方法与何佳清教授展开热烈交流。
主讲人简介:
何佳清, 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1998年获得武汉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武汉大学和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的物理学博士学位;2004-2012年先后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西北大学工作。主要从事透射电子显微镜、热电材料与器件物理、结构与性能关联性领域的科学研究。已发表包括Science/Nature(11篇, 5篇通讯)等高水平SCI期刊论文300余篇;总引用近42000次,H因子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