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党 104 周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推动党建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学师生联合党支部、光学硕士生党支部于2025 年7月12日至13日,赴长汀革命老区开展 “光启红途” 主题党日研学活动。通过踏访红色遗迹、追溯科教根脉,党员师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淬炼初心、凝聚动能,为支部建设注入强劲红色动力。

猎猎党旗耀红土,初心引路启新程
初心铸魂:在长征起点校准信仰坐标
研学首站直指被誉为 “红军长征第一村” 的长汀中复村。走进观寿公祠,1934 年红九军团誓师出征的壮阔场景仿佛重现——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带领指战员宣誓的呐喊穿越时空,墙上“为保卫苏区而战”的斑驳标语,仍透着穿透岁月的力量。而村头接龙桥上,那道被称为“生命等高线”的红军征兵刻痕,更成为触动师生的精神地标。
1933 年,红军以 “汉阳造” 步枪加刺刀的 1.5 米长度为标准划定征兵线,无数闽西青年为跨过这道线,或踮脚、或刨土,甚至恳求 “扛不了枪就当炊事员”。据记载,仅中复村及周边就有上千名青年由此奔赴战场,绝大多数壮烈牺牲。“这道刻痕丈量的不仅是身高,更是革命年代‘宁为玉碎’的信仰纯度!” 光学博士生党员封静雯感慨道。
对光学师生而言,这束穿越时空的 “信仰之光” 恰如精准聚焦的激光 —— 中复村青年 “踮脚也要报国” 的赤诚,与光学研究中 “锁定目标便全功率输出”的执着高度共振。支部党员在现场开展微党课,将“生命等高线”的担当精神与科研攻坚的专注态度相结合,进一步坚定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


师生们在中复村参观学习,聆听“红军松毛岭战役微党课”
科教溯源:在烽火校史中夯实支部根基
“从事教育的人,不能在学问上获得学生的信任,所有的话都是白费。”在厦门大学抗战内迁旧址 —— 萨本栋校长旧居,师生们重温着这位先贤的箴言。“夫青年为国家基本,大学为教育青年之最高学府,绝不容委蛇为完事。敷衍,谨以一纸毕业文凭之投受”—— 这掷地有声的宣言,是一位真正教育家对大学使命的灵魂叩问:大学的至高价值,绝非批量制造持有文凭者,而在于锻造能挺立国家脊梁的栋梁之材!这既是对彼时形式主义的无情鞭挞,更是对所有时代高等教育的永恒警醒:是否守住了“为国育才”的初心?是否让青年脉搏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
1938 年,萨本栋率领厦大师生内迁长汀,在敌机袭扰、物资匮乏的绝境中坚持办学,创造了学术与育人的 “长汀奇迹”,其“以学问立教、以育人强邦”的坚守,成为支部锤炼师德学风的生动教材。
围绕“如何传承萨本栋精神、建设学术过硬的支部”,师生们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作为光学领域的教师党员骨干,既要像萨本栋那样 “乱世守烛火”,甘坐科研 “冷板凳”;更要“秉烛照山河”,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中,师生党员们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革命先辈和萨本栋的朴素作风为标杆,强化“反对四风、求真务实”的支部作风建设。



师生们在厦大旧址及萨本栋校长旧居参观学习
创新赋能:在红色政权实践中激活学科动能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内,“红色小上海” 的历史荣光扑面而来。1932 年,这里诞生了福建首个工农兵政权,首创统一军装、规范军饷等制度,更创办列宁师范、红色医院,在绝境中点亮制度创新的星火。“红军在如此艰难条件下敢破敢立,正如我们光学领域要突破‘卡脖子’技术!” 硕士生党员宾维国的感悟引发共鸣。
而在辛耕别墅 —— 毛泽东同志 1929 年驻留的革命旧址,师生们循着《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的诞生轨迹,深刻理解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当年,毛泽东深入田间地头解析长汀社会结构,为统一战线奠定基础,这种“脚踏实地的光谱分析” 思维,为支部推动 “党建 + 科研 + 实践” 融合提供了方法论:既要像精密光谱仪般精准把握国家需求,更要以 “激光锐度” 突破技术壁垒。
结合两处红色资源,支部制定了 “三个一” 行动计划:每月开展 1 次 “红色技术史” 学习、每季度组织 1 次产学研对接、每年攻关 1 项行业痛点问题,推动支部从 “理论学习型” 向 “创新实践型” 转变。

行以致远:以红专融合书写支部新篇
此次研学构建起 “高校-红色基地-科研一线”的育人闭环。从辛耕别墅的调查研究精神,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制度创新勇气;从萨本栋的科教报国,到中复村的长征担当,红色基因与光学特质的 “量子纠缠”,为支部建设注入多重动能:
·政治引领更 “准”:通过沉浸式学习,党员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支部凝聚力显著增强;
·学科融合更 “深”: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攻克光学前沿的动力,支部党员牵头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点项目、军委基础加强项目”等攻关小组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作风建设更 “实”: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准则,党员带头抵制科研浮躁风气,形成 “严谨求实、协同攻关” 的支部文化。
"长汀的红是底色,光学的光是锋芒。” 支部书记张武虹老师在总结时强调,光学师生们要把红色研学的感悟转化为科研育人的动力:在实验室里,以“生命等高线”的赤诚对待每一次实验数据,用严谨求实的态度勇攀光学前沿;在课堂上,以萨本栋先生“学问公信力”为标尺,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培养既有专业本领、更有家国情怀的青年人才;在学科攻坚中,以红军“敢闯敢试”的精神,瞄准国家在光电技术、量子信息等领域的需求,努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支部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用好红色资源,让 “光启红途” 成为党建品牌,引导师生党员既做 “追光者”—— 勇攀光学科技高峰,更做“发光体”——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战略,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彰显支部作为。